“我家孩子最近这是怎么了?”

作为父母,我们或许都曾对孩子捉摸不定的情绪感到困惑。他们可能前一秒还兴高采烈,下一秒就躲进房间生闷气;有时充满干劲,对未来滔滔不绝,有时又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,只想躺平。我们常常将这一切归因于“青春期叛逆”。

但你是否想过,在某些情况下,这种剧烈的情绪波动,可能不只是简单的“少年愁绪”?

数据显示,青少年时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发危险期 。根据一项2023年发表于《情感障碍杂志》(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) 的调查,在青少年群体中,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.6% 。这提醒我们,有必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困扰着许多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。

什么是“双相情感障碍”?

简单来说,双相情感障碍(Bipolar Disorder)是一种以情绪在两个极端——“抑郁”与“躁狂”——之间摇摆为特征的心理健康状况

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体验,让孩子自己痛苦不堪,也让家庭关系备受考验。由于早期往往以抑郁症状为主,它很容易被误诊为单纯的抑郁症,从而延误了最佳的干预时机

难以忽视的根源:三种可能“压垮”孩子的教养方式

谈及双相情感障碍,我们通常会关注遗传、生理等先天因素 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,后天的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样举足轻重。事实上,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是否患上双相情感障碍,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关联 。

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基因,但“教养方式”却是为人父母真正可以调整和改善的方面 。以下三种教养模式,或许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互动中,值得每一位家长警醒。

过度保护:以爱为名的“牢笼”

“我是为你好”——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?

出于爱与担忧,一些父母会为孩子包办一切,过度干预他们的生活和选择。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,对父母的依赖性极强,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。当他们独自面对学业压力、人际交往等挑战时,很容易因为无法适应而感到挫败、急躁,甚至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。这种压抑后的冲动爆发,可能成为躁狂发作的诱因之一。

拒绝与否定:不断被泼的“冷水”

“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?” “和别人比,你差远了。”

如果孩子总是在这样的否定、指责和惩罚中成长,他们的内心会发生什么?研究表明,长期采取消极教养方式的家庭,孩子往往内心缺乏安全感,自我价值感极低 。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够好、不值得被爱。当遇到困难时,他们缺乏足够的情感力量去应对,更容易陷入情绪困境,从而增加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。

情感温暖的缺失:一座家庭“孤岛”

有些家庭可能物质条件优渥,但父母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。他们忙于工作,很少与孩子进行有深度的沟通,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,也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。

在这样的“情感荒漠”中长大的孩子,内心是孤独的。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怀与支持,在遇到问题时无人倾诉。这种长期的情感忽视,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孤独,也可能导致他们通过冲动行为来寻求关注,增加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。

从觉察到行动:作为父母,我们能做些什么?

认识到教养方式的潜在影响,并不是为了让父母陷入自责,而是为了赋予我们改变的力量。无论孩子处于哪个阶段,我们都可以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。

如果只是担心:营造一个“可以说真话”的家

如果已看到迹象:请及时寻求专业诊断

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迹象可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交替变化中

如果你观察到孩子有上述表现,请一定及时带他们去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,不要讳疾忌医

如果孩子已确诊:用陪伴与理解共渡难关

首先,请告诉自己:孩子的病,不是你一个人的错。它是遗传、生理和环境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

结语

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初的土壤,父母的教养方式,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的走向 。虽然我们无法控制所有风险,但我们可以努力去营造一个充满温暖、理解和支持的家庭氛围,这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