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就是我,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”
迈尔斯-布里格斯类型指标(MBTI)是一种自报告式问卷,它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类型理论将人们划分为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,用以探索个体的偏好、优势与发展方向。该工具自20世纪中期问世以来便得到广泛应用,但其科学有效性仍存在争议。心智大师旨在全面介绍 MBTI 的起源、核心概念、实际应用及其局限,帮助读者理性看待这一热门工具。
MBTI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作家凯瑟琳·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·迈尔斯。两人受荣格《心理类型》一书的启发,在二战期间开始研发该指标,旨在帮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找到更适合的岗位。早期版本为纸笔式问卷,经过几十年的修订才形成现行版本。
MBTI 于1962年由教育测试服务中心出版,并逐渐在企业、学校和政府机构推广。估计全球已有超过五千万人接受过该指标的测评。然而,创建者并非专业心理测量学家,其理论基础和效度一直备受学界质疑。
MBTI 理论强调人格偏好,而非能力或价值判断。通过四个偏好维度,每人都会在相对的两个选项中表现出自然倾向,从而组合出16种类型。以下是四个维度的概要:
根据四个偏好维度的组合,MBTI 将人格划分为16种类型,每种类型有常用的别名与典型特质。
点击对应人格类型卡片,深度阅读全面解析报告。
需要强调的是,MBTI 并不评价哪种类型更优,也不能预测能力高低。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优势和盲点有助于团队协作与自我成长。
MBTI 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自我理解和人际理解。许多人通过测试结果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偏好,从而在学习、工作和人际沟通中做出适应性的调整。典型应用包括:
官方 MBTI 需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进行解释,最新版本包括93或88道强制选择题。网上的非正规测试仅能作为娱乐,不代表正式结果。
虽然 MBTI 深受大众欢迎,但科学界普遍认为其为伪科学。批评者指出,MBTI 的效度和信度欠佳,四个维度并非独立,且将连续特质人为分为对立类别,导致很多人的真实分布被简化。例如,一项研究发现多数人处于中间位置,但 MBTI 为了分类采用人为切割。
其他常见批评包括:
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审查了 MBTI 研究后指出,除了外向-内向维度具有较高效度外,其余维度效度较弱,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其在职业咨询中的使用。因此,MBTI 更适合作为自我反思和沟通工具,而不宜用作招聘、诊断或评价他人的依据。
此外,MBTI 的研究多数由其开发者或相关机构资助,缺乏独立性,可能存在利益冲突。一些心理学家甚至将其比作占星或“幸运饼干”,提醒大众保持批判性思维。
MBTI 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性格框架,并且在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方面有一定启示。通过探索自己的偏好,人们可以更有效地沟通并规划发展方向。然而,当前研究并未证明 MBTI 具有强大的科学效度,其分类方式和预测力均存在明显局限。因此,使用 MBTI 时应明确其主要用途是帮助自我认知,不应将之视为严谨的心理测量工具或决策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