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异乡独自打拼时无人倾诉、刷朋友圈时倍感落寞,孩子长大离家后面对空荡荡的房间……无论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,这样的孤独时刻并不罕见。美国三分之一成年人缺乏亲密朋友。中国独居生活日益普遍,独居家庭约占17%。尤其是在年轻人中,孤独感日益凸显。长期陷入孤独还会损害身心健康:其危害程度堪比每天抽15支烟,显著提高焦虑、抑郁发生的概率,并增加心脏病、中风等风险l。既然孤独如此普遍且有害,感觉孤独怎么办呢?与其躲在社交媒体中寻求安慰,不如尝试以下更积极有效的策略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有三种应对孤独的策略尤其值得一试。
经营现有关系
当孤独袭来,我们本能地渴望他人的陪伴。此时,不妨主动联系身边的人,善用已有的人际关系来抚慰心灵。研究发现,与他人面对面相处比通过屏幕交流更能有效减轻孤独感。约上好友喝杯咖啡,或下班后和同事结伴吃饭,都能让人感觉不再是孤身一人。无论是向父母倾诉心事,联系一位久未见面的老朋友,还是参与社区活动,这些举动都会为你的生活带来温暖的人情味。
高质量的社交联系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。哈佛一项长达80年的研究发现,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关键。因此,比起拥有许多泛泛之交,用心经营好几段深厚的关系更有意义。别犹豫,拿起电话和亲友聊聊天,或者找机会与他们见面相聚。你会发现,每一次真诚的连接都在驱散你的孤独。
培养兴趣爱好,让独处更充实
当你独自一人时,不妨把这段时间变得充实而有意义。孤独之所以令人难受,往往是因为无所事事、百无聊赖。如果能投入到感兴趣且有收获的事情中,独处的时光就不再难熬,反而成为自我成长的机会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只要把独处时光用来完成有意义的事,人们就不会觉得孤独是件坏事。
重新拾起尘封的爱好或学习一项新技能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比如练习一种乐器、画画写作,或者动手做DIY小制作。忙碌的上班族可以给自己设定每周读书、运动等小目标;退休在家的长辈则能通过养花、练书法来丰富生活。当你专注于这些兴趣爱好时,内心会产生充实感与成就感,寂寞也就无暇侵袭。事实证明,兴趣爱好常常有大作用——调查中有40%的人通过培养新兴趣(如园艺)来缓解孤独,超过一半的人表示“养花弄草”改善了他们的情绪。而且,发展个人兴趣还有助于拓展社交圈,让人感觉不再那么孤独。
拥抱健康生活方式
身体和心理密切相连。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,以健康的身体状态来对抗孤独的负面影响,是行之有效的方法。规律运动、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不仅增强体质,也能提升情绪。运动时身体会释放令人愉悦的内啡肽,而健康饮食和良好作息则有助于稳定情绪、缓解压力。
你可以做出一些简单的改变:青少年多参加体育活动,职场人士每周规律健身,中老年人坚持每日散步或太极拳。同时戒烟限酒,把时间投入更有益身心的活动。有些孤独者在坚持健康生活后发现自己精神状态大有改善,更愿意走出家门与人接触。即使暂时没有结交到新朋友,这些积极的生活习惯至少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健康、自信,为对抗孤独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孤独或许无法完全避免,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三种策略将其影响降到最低。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切实有效,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:给好友打个电话,培养一个新爱好。每一点积极的改变都在让你离孤独更远,也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强大。当孤独再次来敲门时,你将有足够的底气和方法去应对。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,都请相信:孤独并不可怕,你完全可以过得充实而温暖。